近日,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李佳以第二作者在SCI期刊《IEEE Sensors Journal》发表学术论文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其指导教师刘璋成副教授,通讯作者为尤杰老师与陈治伟老师。
李佳同学的论文题目为“Investigation of High-Temperature Diamond UV Photodetectors With MSM and SBD Structure Fabricatedby Selectively Grown Method”(DOI: 10.1109/JSEN.2025.3588097)。传统硅基紫外探测器受窄带隙的限制,高温下光信号检测能力较弱,相比之下,金刚石则凭借超宽带隙、优异的导热性以及出色的抗辐射能力,成为高温紫外探测的理想选择。该论文对选择性外延制备的3D MSM和SBD结构金刚石紫外探测器进行了系统的高温性能表征,发现正向偏置的SBD探测器在高温环境下展现出最优性能组合:高响应度、高紫外/可见抑制比及快响应速度,表明肖特基势垒设计既能有效抑制缺陷相关响应,又可维持高效载流子输运。此外,选择性外延生长法确保了电极-金刚石界面的高温稳定性,MSM结构的欧姆接触与SBD结构的整流特性在高温下均得以保持。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选择性外延3D金刚石探测器在极端环境应用的可行性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4YFE0205100)、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(BE2023007-1、BG2024019)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(JUSRP202501020、JUSRP202501032)、重庆市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(CSTB2024TIAD-STX0007)的资助。
大二上学期,李佳同学加入刘璋成副教授团队。她从文献研读起步,借助AI工具梳理专业知识,每周与导师深度交流进展。实验阶段,她反复优化数据处理流程,参考顶刊论文规范图表呈现。当研究出现疏漏时,刘老师始终以严谨耐心的态度指出问题,并引导她从原理层面理解错误根源。为使数据的可视化效果更准确直观,李佳反复打磨每一张图表。通过一次次修正,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绘图软件的使用技巧,更系统学会了数据的典型处理呈现方式。“严谨与坚持是科研的基石。”这段经历让李佳深刻体会到,科研不仅是技能的积累,更是思维的锤炼——从面对复杂理论的懵懂,到主动挖掘数据深层规律,她用行动诠释了科研无捷径,唯有脚踏实地!
这一成果的背后,是学院本科生“学术导师”项目的深度赋能。该项目依托学院的强大科研团队与师资力量,为学生搭建“科研启蒙—项目实践—成果转化”的全链条培养平台。通过学科竞赛、大创项目等载体,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场景,在真实课题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。李佳作为首批参与者,正是这一培养模式的生动例证!
未来,学院将持续创新融合,为更多怀揣科研梦想的学子搭建成长阶梯,期待同学们以笃行之姿在科研征途上勇毅前行,绽放青春光彩!

论文截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