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【教育强国 江南有为】江南大学“纺织+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

发布日期:2025-07-01  来源:  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

编者按:2025年是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、系统部署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的关键之年,也是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、推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和“十五五”谋划启新的奋进之年。党委宣传部、融媒体中心开设“教育强国 江南有为”专栏,全面展现学校在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担当作为,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学校改革发展、加快建设“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”营造良好氛围。

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我国创办早、师资力量强、学术水平高的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,近年来,始终遵循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纺织创新人才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一流纺织研究、面向经济主战场实现纺织跨越式发展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扩大纺织应用领域”的办学理念,立足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、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、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”定位,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大胆探索,勇于实践,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。

服务国家战略,建立“纺织+”学科新生态。深化内涵和外延双轮驱动。面向现代纺织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新趋势,开展纺织与材料、生物、自动化、物联网、机械等学科的深度融合,推动传统专业迭代升级。主动适应纺织行业智慧化升级要求,融合纺织与计算机、软件、人工智能等,培养兼具纺织工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。构建了集纺织工程、轻化工程、服装设计与工程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学科集群。获批江苏省纺织工业软件学院,开设先进纺织卓越创新班。截至2025年6月底,2025届纺织工程、轻化工程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60.82%。构建国际教育培养体系。建设以国际化师资队伍、课程体系、教学系统、创新实践等为核心的支撑系统,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性格局、视野、情怀的纺织类拔尖创新人才。与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新签订本科、硕士联合培养项目,与巴基斯坦国立纺织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。学院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,近五年培养留学生本科生35人、硕博士13人。荣膺中国顶尖学科榜单,2023、2024连续两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世界第二。

强化交叉融合,重构“纺织+”课程新体系。注重学科交叉。厘清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,构建跨学科交叉知识图谱。构建了数、理、化、电和信息五类跨学科基础课平台,强化工程基础知识深度;建立“纺织新材料”“纺织新技术”“纺织新工艺”“染整新技术”等四类核心课程模块,深化宽口径专业基础。强化能力提升。融通第一第二课堂,全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,开展科研导师引导下的科研创新项目,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创办纺织服装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,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。《纺织材料学》《纺纱学》《针织学》《机织工程》等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,《染整工艺原理》等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,《纺纱学》入选江苏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,《纤维化学与物理》等5门课程入选校级智慧课程。出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0余本,《针织学》《纺纱工程》入选国家规划教材,《纺织品染整工艺学》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。近四年,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共180余项,突破“挑战杯·揭榜挂帅”特等奖,连续四年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奖,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国家、省部级相关奖励30余项。

“问题驱动”导向,创新“纺织+”育人新范式。党建引领。深入实施“师生、校企、产教”“三阶共建”行动,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胜势、企业竞争优势。以纺织教育发展基金会为纽带,共商人才培养方案、共培复合型创新人才、共克行业企业技术难题,建立“企-校-学”三方互利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。“问题”驱动。基于纺织行业市场变化快的特点,开展企业“真问题”收集、分解,建立“真问题”库。推进项目制教学,促进企业“真问题”在课堂教学、实验、实习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全程贯通,系统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、江苏省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、江苏省纺织服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、无锡市高校现场工程师学院等;与无锡一棉、黑牡丹、阳光集团等公司共建6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、12家校企“新工科创新工作坊”、10家江南大学企业“纺织研究院”;聘请江苏省产业教授2名,校级企业导师65名。



阅读( (编辑:于乐)

    点击排行| 精华推荐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

校内备案号:JW备170083
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
邮编:214122

联系电话:0510-85326517

服务邮箱:xck@jiangnan.edu.cn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