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快推进环境教育与文旅产业融合

发布日期:2025-10-21  文:王佳琪 龙如银  来源:新华日报

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

【新华日报10月21日】江苏兼具优质自然资源和成熟文旅体系,为环境教育与文旅产业融合奠定坚实基础。但在规划、项目、区域发展、人才、机制等方面,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。

强化政策引领,建立融合发展协同机制。制定省级“环境教育+文旅融合”专项规划,确保与生态文明建设、文化强省、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协同推进。建立生态环境、教育、文旅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推进机制,统筹政策、资金、项目和考核,推动信息共享、职能互补与资源整合。

建设示范项目,树立融合发展标杆。建设生态教育旅游示范区,在生态资源富集区、文化底蕴深厚区、旅游集散区打造集环保宣教、生态研学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示范项目。开发“生态+文化”特色线路,依托江苏“运河文化带”“淮河文化带”等品牌,推出“生态河湖之旅”等主题线路。支持景区、博物馆等开发VR课程、数字环保地图等沉浸式产品,推动“寓教于游”向“融学于趣”升级。

推动区域协同,优化融合发展空间布局。构建南北差异化发展格局:苏南依托科技优势发展虚拟现实、数字直播等环境教育项目,打造“数字化示范工程”;苏北发挥生态优势布局“生态研学”等特色项目。建立梯度培育机制,划分“成熟示范区—重点扶持区—潜力培育区”,前期通过财政引导、项目支持、人才培训聚焦条件较成熟区域,后期引导资源向薄弱地区流动,实现融合发展从“点状推进”到“面状拓展”。

补齐人才短板,强化融合发展支撑。建设跨学科人才队伍,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“环境教育与文旅融合”课程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实施一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,通过示范基地开展场景化培训,对优秀骨干给予荣誉激励与绩效奖励。推动人才资源共享,建立高校、科研机构、文旅平台与基层生态旅游点的结对帮扶机制,促进人才流动。

完善保障体系,推动融合项目可持续发展。建立多元投入机制,采用“政府引导+社会参与+市场运作”模式,对特色项目实施以奖代补、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。建立项目评估体系,将环境教育成效纳入文旅项目星级评定标准。拓宽公众参与渠道,通过游客体验反馈等方式,进一步增强项目社会基础与互动活力。

(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、硕导,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、博导;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”〈23&ZD097〉研究成果)

本文来源:新华日报https://xh.xhby.net/pc/layout/202510/21/node_1.html

原文链接:https://xh.xhby.net/pc/layout/202510/21/node_12.html#content_1494582


阅读(

编辑:于乐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:JW备170083
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
邮编:214122

联系电话:0510-85326517

服务邮箱:xck@jiangnan.edu.cn

Baidu
map